查看原文
其他

“四海沙龙”云系列讲座之《浅谈书法与现代艺术》 | 杨志宏

杨志宏 四海书院USA 2022-06-26




编者按:

志宏,习理,爱文,幼时习字,绵延练习书法四十余年。目前专心致力于中国书法和现代艺术的学习、研究、创作。经常与四海书院、大木书社等诸书友就书法相关问题展开交流,并随手记录点滴“日知”。


2020年7月25日,志宏以《书法与现代艺术》为题,开启四海书院第四届年会之四海沙龙云系列讲座第一讲,激发了诸多书友的兴趣和讨论热情,在此讲座基础上,志宏对讲座内容进行了书面整理和进一步修订。因此,这些文字是志宏多年来对于书法与现代艺术问题进行思考形成的艺术主张和她计划探索的方向。期待广大读者能就相关问题共同来留言讨论。




文 | 杨志宏

编辑 | 云在




目录

一、创造自己的图像:问题和方法

二、必也正其名乎

三、现代抒情

四、创造的源泉来自独特的自我

五、书法史的宝藏

六、艺术史的启发

七、沃兴华:有意义的问题,不漂亮的解答

八、方块字书法:有创见的算法,重复的执行

九、邱振中:有潜力的方法,粗糙误导的运用

十、抽象与具象

十一、再谈抽象

十二、从书法看抽象绘画之一斑

十三、书法作品回答自我认同

十四、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

十五、索引象征与书法

十六、字中有笔的技法

十七、老纸新书

十八、书法与错觉

十九、现代艺术的问题,书法的回答

二十、致谢




一、创造自己的图像:问题和方法


是否可能以中国书法为基础,创造现代人的自己的图像?如果可能,怎么做?本文阐述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书法是一个宽广的领域。本文从提请读者思考下面的三个陈述开始。第一,为求表达美感及情感,作者可不择手段,即择一切手段。第二,写毛笔字,创作书法作品是为了解决问题。第三,书写的字是书法的作品的主要内容。


提出这些开放式的问题,是为了分析不同的想法。也希望通过对已有回答中进行分析、改进,得到新的回答。


二、必也正其名乎


名词称呼,本身可能包含价值判断。为了清楚地讨论,要区分价值判断和名词内涵。这节讨论几个名词。


现代汉语中称某作品为书法作品,本身即是肯定。在英语中谈及art,指刻意求工的东西,未必肯定或者否定它的价值。例如用词的人并不认可看重某件artwork,但是可以同意它是art。本文提作品、art、artworks,尽量不包含价值判断。


艺术家 artist,与科学家 scientists情况相似,scientists指科学工作者。在中文里,从事科学工作的人都叫科学工作者,但是科学家就是有点成就(established),更受尊重了。本文中艺术家这个词用英语的意思,指创作艺术作品的人。


现代性是一个模糊的意义丰富的词。本文用它指开放的、多元的、混合的、模糊的、有抽象性的,并且有变化的意义的之一项或几项。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现代性很难过下去。假设怀抱着在清朝或者是民国时候的看法,甚至包括30年以前的东西,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有点难的,这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特有的那种性质。

在中文里,字帖的涵义不言自明。英文叫copy book。需要思考一下,怎么理解中国人认为是很高的精神活动形式的主要的练习活动,是整天对着一本古人的帖复制,而且最后的希望是永远不可能比古人写的好?有研究中国文化的说,中国书法和中国的其他有些艺术种类一样,非常早熟,高峰无法逾越。是这样吗?在智永写千字文的时代,或者更早,为求字的规范、沟通,字帖有识字课本、字典、字模、作为艺术的书法等多项功能。当今字帖是艺术品的复制。印刷的达芬奇的油画,不说是copy book。王羲之的兰亭序也好,集王圣教序也好,是print of original artwork,replica of master piece。就叫王羲之兰亭序。叫print,不叫 copy book。到手后欣赏也好,对着学习也好,取决于用的人。


书法是个抽象名词。“某人写了一幅书法”这样的说法不通。应说,某人写的字很好,或者某人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


书法有时间性。汉字书写有笔顺,一笔写下不回去改,在空间上展开时间。也是和传统理解的画的不同之一。看画,不是一笔一笔感受时间。这使得练字本身首先是一个显著的意义丰富的活动。这种过程性使学习书法类比于弹钢琴或者跳芭蕾或者打球。这个过程无可替代。也使得机器或者人工智能无法取代写字。如同有了汽车,还要走路,还要跑步。


书法赏析有两种话语体系。一个体系讲笔法、字法、章法、韵、法、意、气、神、态;也讲今古:古是好事,有古意。另一个话语体系讲时间、空间、结果、过程;讲古典、浪漫、写实、表现、抽象等等。在有些文章里,这两个词语体系不互通。本文按照常识理解映射这两套体系,来沟通什什么是书法,什么是临摹,怎么欣赏作品。


上图是临摹的米芾蜀素帖。


用计算机生成图像产生书法作品,纯粹从技术角度来说,假设有足够的社会动力(motivation),算力足够大,用计算机生成图像产生书法作品,是可能的。对计算机生成书法图像问题需要另外的专门研究。本文讨论在计算机还没有取代人的创作之前,我们要做什么?


三、现代抒情


一个图像如何成为一个艺术作品?人对图像倾注了感情。一是创作的时候有感情,二是欣赏的时候有感情。这种交互的过程是一个艺术过程,使一幅图像成为一个艺术作品。

有人说今人学书法多是技术,写不到古人的意境,不是技巧不足,是无情之故。我不能同意。我们生活的环境这么复杂,这么丰富,学习条件又这么好,怎么可能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没有感情。只是说我们这种新的感情,古人可能从来没有机会表达过,我们现在要好好听从自己的内心,在书法里头或者是其它地方,用艺术的方式去表达和体现。


我不赞成今不如古之类的论调。人的文化教育在往前走。有变化时多是往好的地方,往丰富的地方变化。过去有些特点消失了,不代表我们不可以理解。现在大量的东西,古人不知道。如果我们没做好,是我们思想里头有些东西没放开。



随便举在现代艺术展上看到的作品,哪里赶得上我们中国书法的丰富?中国书法的线条,随便从练字纸撕一页来,就很丰富。我们练字的人坐在书法宝山上,要发掘利用它。


所以,是否可能以中国书法为基础,创造自己的属于现代人的精神空间?回答是肯定的。


四、创造的源泉来自独特的自我


书法是给活人的,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它应该怎样变成表达内心又能沟通的艺术?怎么用书法表达精神感情动态呢?现代性,关键是要有主体性。创新的基础在于面临独特的问题,独特的经历,以我为主体来解答。



上面这幅是涂涂抹抹涂出来的东西,一张纸放在那里,早晨写一点,晚上写一点,有空就写,就变成了这样。这个过程,产生的这个图像挺令人惊异。是蓬勃向上的忙碌的奋斗。


重合这个方法来自黄宾虹的画和他的画论。他用墨一层一层叠加,造成所谓的浑厚华滋的效果。我这一天,时而手机,时而纸上,跟不同的人不一样的话题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在一张纸上层层叠加,干一件本质上一致的事情,产生有立体的有厚度的书法作品。


即使几分钟,我也是写正儿八经的字。笔法、字法、章法里,我们最希望古人那里给我们最好的东西永远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叫做笔法不变。字法也早已成法。要创造的是章法。

如果今天有机会得到王羲之几分钟,我们是请他写几个字,还是请他出一个章法?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是笔法和字法,章法是写字时出的副产品,而且并不是书法独有的特点。这很重要。


不能一搞现代书法就是丑书。我们要创造体现我们这个丰富的时代、体现从古到今的精神传承的、体现现代文明给予一个个个体无与伦比的广度和跨度的图像。


五、书法史的宝藏

我从书法史得到很多启示。书法史,不仅要有中国,而且有亚洲和世界,包括韩国、日本的书法史。



上面这幅慈云饮光的不识,来自禅宗的梁武帝见达摩的故事。慈云饮光是1800年间的人。和日本现代书法从艺术上看一脉相承的。有论日本现代书法从西方抽象表现的关系。看了禅宗的书法,可以知道它在书法的传统中由来有自。书法史上有非常丰富的宝藏。


再考虑书法的社会性,书法从来就是变的,而且变化非常剧烈。


再如,文字与书法可能有多大的剥离,还是书法作品?不懂日语的人不懂假名。但假名书法但是书法。其他例如草书篆书,不容易认识,构成书法吗?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学之便可名世。现代人的手机上装着故宫博物院。书法和现代性有一个非常大的共同的地方。现在的艺术强调和观众的互动。书法从来就是这样,对着一本古人的作品,见贤思齐,就想写,欣赏者是艺术的一部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羲之到现在也还在继续进行他的兰亭序的创作,因为他还在和我们 交互。这是关于从过去的东西得到营养。


六、艺术史的启发


艺术史用分析的眼光来看西方的艺术和东方的艺术。



这幅是Jackson Pollock,在ebay上拍卖。他是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之一,开创了没有焦点的“行动绘画”。乍看像是一团乱麻,写软件的人把系统乱称为意大利面条,正象这样。


怎样欣赏呢?首先红、黑、蓝色调。其次二次大战后物质大发达,大家看见了很多匀整的平的东西,例如巨大的墙壁,来一张斑斓的随机的,是一种很好的变化。九十年代以来,家用建筑装修流行石材,用花岗岩,大理石。岩浆流动受压变形,形成了各种脉络斑点纹理。从视觉效果上和Jackson Pollock很相似,大家希望在不动的背景中寻求变化。

继续思考,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大家为什么说软件系统像spaghetti?人的精神活动能创造出那么多复杂的系统,更有意思的是在这种错综复杂中,人的理性还能够找出脉络,进行分析。面条是软件系统的很好的象征。


记得曾读给软件开发者的文章,题头照片为软件工程师们讨论问题,背景是 Jackson Pollock。中国书法作品里头太多的表现人的思绪情感的线条了。只是从前的线条多是串行。现在很多协同并发。这种现象古人没有经历过,我们表现出来就是创新。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的井上有一的作品,墨河流淌,把毛笔那一一根毛的动态像是仿真(simulate)出来了一样的。假设你想象在每根毫尖放一个传感器去追踪运动轨迹并且可视化可能就会出这样的图像。

跟西方观者交流,字多无法理解。他写“寒山”。不需要认识这两个字,也知道这是书法作品,也能感受到视觉的力量。

我们古代的人说这样的叫做什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笔中有字?这不叫书法吗?为什么不叫书法?这是书法。



这是米罗的作品,是做一个超现实风格的创作。用是笔画,懂书法的人创作起来非常容易。它不依靠字符的意义,表达快乐天真这种感觉。那么观者是一定要读这幅字,上面写着快乐两个字,才去认识到快乐呢?还是看见这种样子,观者就知道?我们练习书法的人没有必要放弃这种方法。


为我欢乐国,是正气歌里的一句话。书友钟晔把它加工处理成这样。它确实有快乐的忘忧的愉快的孩童时代的,那种有点嬉皮,还有点胡闹的样子。现代作品在博物馆里头展出很多,我们不要只看中国书法,不看别的东西;看别的东西时要联想一下中国书法的表现。


下面几节谈谈对艺术家已有的探索的看法。


七、沃兴华:有意义的问题,不漂亮的解答



这是沃兴华先生的对联“生机对物观其妙,义府因心得所宁”。


沃兴华先生说的很多有启发性。关于书法的性质,他说书法是时间与空间共生的艺术,线条不仅是空间造型,而且是时间的陈述,是一个连续流动过程。他又说线条具有绘画性,又有音乐性。他又说,临摹必须要突破点画和字型的局限。请注意局限两字。

他注意到书法的生存环境,从案上到墙上。当然这个变化从明朝开始就开始了。从居室到展厅。

他说书法的精神环境,时代特征变了。他也说生命意识等。补充一下,关于生命意识,古人有这个意识,例如兰亭序。但那时不是那么多的人都有资格去讨论生命意识的,这种意识属于精英。现在所有的每个写字的人都可以有资格,无论在物质条件上,还是精神觉醒上都可能。


我同意沃先生提出的问题,但是他写出来的字作为答案不佳。为什么?他不惜牺牲字的形状,把笔法和字法都丢了,去追求章法。

笔法字法是古人留下的精华,章法怎么创造都可以。为什么要把笔法字法破坏了呢?我认为他这里走错。打破字形结构,去创造章法,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写的是很丑的字了,去搞什么章法?选对联来写是更糟糕,对联和字联系太紧。

八、方块字书法:有创见的算法,重复的执行



这是徐冰先生方块书法:Square Word Calligraphy: Crossing Brooklyn Ferry, Walt Whitman。方块字书法表达文字是文化根本与文字可以阻碍沟通之意,重内容,属观念艺术。另一层意义是中西文化之不同与融合,回应对二十世纪中国书画何去何从、中西对话的问题。作为观念艺术很成功。


怎么做的呢?他发明了一个算法,这个算法有几部分,一步是对字母和貌似汉字部首的图形,建立了直接的一一对应;另一步是把这些图形组织成方块。算法的每次执行的输入是一些字符串,输出是一些方块。虽然目前的作品的输入只是英文诗歌,原理上说,只要是罗马字母表示的别的文字都可以。还可以有其它形式的泛化。


从书法角度讲,他创造的字写出来有了习气,象印刷体。造出来的字型也不美。更关键的是,同样的算法,不同的诗输入,即可输出新的作品。这就落入俗套了。搞当代艺术要小心,一旦开始重复,就已经落后了。


写字的过程,是取一个抽象字形作为输入,经过一个函数变换的过程,写成字。这个方式是不是可以描述出来?我觉得是可以这样想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作品,用不同的函数。


九、邱振中:有潜力的方法,粗糙误导的运用


关于书法理论,邱振中先生说的很有概括力。和传统的书论思想方法不一样,本来是个不错的帮助理解问题的角度。但我渐渐认识到,他的这种过分概括,太过粗疏,把一些和毛笔书法没有关系的东西也塞进来。因为毛笔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不仅有物理性的概括,更有一点特异的东西。


举个简单的例子:把一根棍子变成二维的灰度图像,邱的理论分不清楚哪个是棍子形成的二维灰度图像,哪个是毛笔在写字的过程中写出来的。更分不清楚是哪个书法家的什么特点形成了某种特定的二维图像。


再举一例: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有一匹漂浮木状的金属材料搭成的马。组成这匹马的每个枝干,也有可能通过毛笔画出来。例如国画的马。实际上,完全用棍捧搭成的文字作品,甚至商店的店铺的名字都有,从使用上从美感上并不因为材质造成问题。但是这些不是字,不是书法的线条。


由于没有能力分清楚书法和画的线条,也无法分辨毛笔线条和其它的条状物的视觉特征,邱振中先生的理论作为解放思想,对于思考艺术有启发,而作为学问则不严谨。


我更看到,有人把本来是分析一行的偏移的物理的中心线的方法,用到一个单个的字上。这样的物理的中心线,存在于任何一种成行的图像,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没有特异性。没有理由认为王羲之作品呈现的某个中心线是特殊美感的,别的人或者别的作品不可能独立完成的。


所以,我认为邱先生对中国书法师和对字的看法,作为学问,解释不出书法线条的特异和丰富;讲不清楚如何赏析书法。


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一个时代,人们对一个东西看多了,往往就会觉得它是美的。例如电视上看多了美国总统,大家一般觉得他们长得还可以。要是比较大家八年以前和八年以后对他的长相的看法肯定不一样。这样可能形成某个时代审美的偏颇。需要到另外一个时代,甚至在几百年的尺度上取得到纠正中和。因此有了时人的审美和经过历史长期考验的经典的区别。


如果认真从科学角度分析,邱振中的目前方法只到了物理里头一些非常简单的概念。但是书法要用到的是非常复杂的图像分析,要用到统计和人工智能。比如说,王羲之横和颜真卿横的分类特点,到底怎么描述?用一个什么样的神经网络能够分开?这样的研究,要在单独的文章讨论。


下面几节阐述抽象性与书法。


十、抽象与具象



从雕塑中举个例子。这两只手是罗丹雕塑出来的。平常大小的时候是没问题的,有情境(context)信息时,例如和人体相连时也不错。但有公司用这种非常具体的手去做市场营销用。比如说上帝之手米开朗基罗的。设计者意图表示这样的手伸出去是提供帮助。但把手放大了以后它是帮助吗?这种大黑手,有劲的,放大了以后,大到两只手中间有个红衣少女可以在台阶上做演讲的时候,被这两只巨手包围着是什么感觉?这是一个实用的,工业设计广告市场营销时候要尽量使用抽象的图案的原因。需要一个图像经得起放大,经得起解释,不至于在一个特定情境好,换另外一个就不能用了。 



这可以帮助理解为什么苹果店在杭州的外墙造势用王冬龄先生的作品。从传统书法角度,他写的不算特别好。但是他写什么,能够放到一个外墙,不要过深的印象,但是又和其他映入人眼的东西迥异?如果中国书法不能产生这样的图像,苹果把这个位置交给别的视觉艺术作品,就不用书法家批评了!如果能看到这点,应该能懂得没有什么边界不能打破,没有什么手段使用了就大逆不道,就不是书法。如果不满意,更有意义的批评是产生出更好的,不同的作品来。王冬龄先生看到了一些写字的人平常没有看到的东西。不能认为苹果有这么一个需求是不合理的。这样的图像总比很多公司年会上那种俗气的夸张的激光背景好多了。


十一、再谈抽象


这幅叫做机械复制时代的百味杂陈,我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那天写了三张不一样的纸,不一样颜色。削减汉字的意义,但是体现书法的美感。以字为单位的覆盖。字法和笔法从传统来。章法靠现代美术。


这幅机械时代的百感杂陈,字体很多。中间还有我女儿写的几个字。这上具体写什么都不重要,让观者得到这种印象就好了。有手写的这个字体,有那个字体,这不是刻意为之的,这确实就是那天记录下来的。


为什么说要削减字的意义?在祝福里,鲁迅描述鲁四老爷书房里头这一副对子,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一下子就把人物的形象给固定了。现代的人不要鲁四老爷的对联这样没有解释余地的。除了过春节时的春联,很少有谁家里愿意贴意义非常明确的一副对联。现代性要有动态的抽象的和其他解读的可能性。



希望透过这几个字,观者经过一种自然的联想,知道写的是什么。但又不是那么直白。


那么书法所写的内容,文意是不是书法的一个必要条件?文字涵义,是个谱系。一个名词,一个字,根据情境,根据解读者,可以有多重的,模糊的意义。这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方面。


十二、从书法看抽象绘画之一斑


书法是金山,帮助我们理解艺术。朱德群、赵无极,怎么看懂他们的作品?有高下吗?

这是一幅油腻江湖的书法作品。再来看这这幅画,是不是有相似的那种油腻,那种表现简单,然后夸张?



下面是赵无极先生做的实验水墨,看他的这种丰富。他不说这是书法,但是我们练字的人能认出来,其中的线条从书法的角度来说,是值得尊重的。 


现代书法可能回答什么问题,可能怎样解答?从什么地方获得灵感来解答?下面几节给些例子。


十三、书法作品回答自我认同


这一系列的作品是正气歌。最近半年是思考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不是有原则的?坚持真理的?是不是实用主义?敢说的敢干的都被杀光了,剩下的人就是机会主义、实用主义,逆来顺受,任凭欺侮,反正是只要活着就行了?


下面是我的回答。临摹商承祚先生的金文。笔画理解是我的。



上面这幅作品,我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段时间很多人可能会感叹线上线下是两个状态。在家里好好的,在加州,生活在地中海气候下的阳光灿烂,鲜花盛开。供应也没问题。但是到线上,一方面是感染数字,一方面政治意见冲突,事实和意见夹杂和分裂。各种数字涌过来很难解读。要真的去搞清到底怎么回事很花功夫。我用不同的字体书写相距八百年的两个诗人两首诗描述的截然不同的事情,重叠起来很难辨认,但是又很强烈的体现两种不同的东西,这是希望表达的奇异的感觉,这是我现在的这种状态。 



继续用正气歌去想中国知识分子这一脉。为什么右边要那么多层积累进的东西,是因为文天祥把自己放在历史里头了,他从长期的眼光看自己行为的意义,否则的话一个正常人怎么会愿意被折腾死?


左边写文脉是传下来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然后再往下看,气这块是有字的。写的是方在他墓碑上刻的话,他的人生观,完全没有况达颓废。他没有后退,都是往前。他说人生的目的就是不断的追求,没有到什么地方歇着的时候。我们中国古人中庸哲学很少讲这个,但是我们知道他是中国知识分子,而且是很好的一个。这段话里体现他不断的追求。



这种视觉效果是毛笔、墨、水在宣纸上造成的。这种视觉效果,不是书法的吗?是不是塞天地的那种混混沌沌的气?有没有中国元素?是不是创造性的?这种刚毅坚强,不怒自威,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现代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毫不违和的一部分,可以用现代书法来表现。


十四、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



这幅鲁迅先生,用平面设计的方法,说书籍封面也可以。小楷前三四年以前写的,今年把它翻出来老纸上写四个字。


十五、索引象征与书法



好,这一幅接着想知识分子的文脉,还看出来接着有正气歌,后面有石鼓文,然后特别写了卜辞通篡。临摹的郭沫若先生书的封面。是他写的字。他是中国知识分子里头很特殊的一位,也是科大的建校校长。他的头脑精神世界的宽度令人惊叹。从1927年起,流亡日本十年,去研究历史和文字等,也出东西,真是打不死的小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他那时候还有空间。接着又是抄方校长的话,接着是抄鲁迅的,然后还有仰观宇宙之大,这些文字可以做各种各样的索引。是观念艺术。艺术中用典故,本来就是中国文化里头经常用的。没有什么复杂的,没有说在书法作品里就不该用。这幅作品要解决的仍然是一种自我认同的问题,试图回答自己是什么,是什么样的精神气质。我认为书法完全可以表达很透彻,理所当然,就该这样。


十六、字中有笔的技法



这是戏作。笔画内的这些变化是一笔写下来的。金山雅韵,是旧金山一众爱书画的人弄出来的书。我用了它的封皮。练一下就知道这是很容易出来的效果。只是井上有一独创的。后面的人学习借鉴,如果他重复他自己也已经反动了。我们的练习是对他的艺术的一种呼应。


十七、老纸新书


这是另一个例子,书法解决和回答问题。起因很简单,练字的人喜欢在老纸上写字。美国的老纸不是很多吗?旧书市上,一百多年的书至少还是很常见的,我们就写在那个书上怎么样?但是碰到读过的老书、经典,现在不会读了的,例如朗费罗的诗,年轻的时候谁都会读过几首诗,现在这本是 Complete works,不可能去读。怎么办呢?我们古人见过一个东西以后会写个跋或者盖个印。现在我们不会去读了,但是怎么表达我的感受?


这是书友唐黎虹写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上。这是很长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不可能去读了,二十多年第一次打开为了实践这个观念,打开书时那种百感交集。这是我们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是古人的,是我们自己的,这是我们的新。不用创,就在那里。


那我们继续想,鲁迅的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或者北岛的诗,“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那不都是现代性的一斑吗?应该用书法表达出来。


十八、书法与错觉


章法创新、重叠、乱书、字中有笔,甚至根本上说毛笔的线条,和艺术欣赏中的错觉有关系,值得挖掘的东西太丰富了。涉及欣赏的时候的距离问题,加入空间因素,例如角度、距离、光线,以及观者的视觉认知心理。照片很难表现。用录像从远及近,从各个角度,也许会容易一些。把这幅作品放在很远的地方看:(原作18寸×24寸),建议站在15尺外,看到的并不是一个个的字,而是一个庭院,一个花园,或者树林环抱。


十九、现代艺术的问题,书法的回答


现在回到开始三个问题。


第一句是吴冠中先生说的。他写过一篇文章题为笔墨等于零。不择手段有个前提,为了表达美感和情感。打破限制,打破边界,是当代艺术做的事情。沃兴华先生探索做这道题的时候,把字法搞坏了,不是一个好办法。其它例如墨水人体之类的东西,我们也要问,是什么情感什么美感想用那些东西表示出来?我们不至于因为有人用了那样的手段,就把自己限制住了。

第二句话,徐冰说,有问题就有作品,有新问题,就有新作品。用艺术手段回答解决问题。这里的问题不是指写字创作书法作品时的技巧问题,使转、绞转、调锋之类的。是指创作书法作品要表达或者要体现内容和思考。世上不是所有的思考都是逻辑思考,可以有艺术的思考,然后也有个艺术解答。艺术思考艺术解答未必是在所有的思考,可能有一些洞见是先知先觉的,模糊的,不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的。


第三个讨论书法作品的主要内容,涉及审美心理,也涉及书法和社会,是那种典型的后现代的问题。比如说,字的正反到什么程度的时候,能认出正反和上下?一般不会想这个问题,但实际上它是存在的一个认知的问题。又如一个字遮一半,是不是影响认字?到什么程度开始影响?人靠什么办法把它补足?这些是有意义的问题。书法作品可不可能回答?值得探索。


从起点回到终点,这篇文章探讨将书法汇入现代艺术,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我们自己独特的创造。读者开始读时有一些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如果通过阅读这篇文章,通过讨论和观察我的草稿案例,能够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进一步,提供自己的问题和回答,那说明这篇文章促进了思考,已经很好。如果读者对本文中的几张草稿答案,有些许会心,就更加令我欣喜了。


书法到今天,汇入现代艺术,产生的怎么能只是丑书。我们用心用力用书法创造令自己满意和骄傲的,无愧于哺育自己的文明精华的图像。


二十、致谢


这篇文章综合了2020年6月在谷雨书苑和2020年7月在四海书院的两次讲座的内容。作者感谢与大木书社、中国科技大学书法讨论班、四海书院、Palo Alto Art Center “ Modern Take on Chinese Calligraphy” 的同学、华夏大纽约中文学校书法俱乐部书友的研讨,并特别致谢钟晔、张政、陈颍、许大学、唐黎虹、马俊华、王晖、王立华等艺友。



往期精彩回顾

“四海沙龙“云系列讲座之《非人磨墨墨磨人》 | 房立明

预告 | 四海书院第四届年会之四海沙龙云系列讲座

艺林小札:由《折纸帖》重考“折纸书” | 张焱

艺林小札 | 北齐碑学的风格:泰山金刚经赏析 | 张梅驹




点个“在看”吧 谢谢
新的规则,及时看推文要给公号加星标
别忘了加一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